在河北博物院有一件聞名世界的文物,生于漢代,青銅鑄就通體鎏金,通高48厘米,重15.85公斤,形態為雙手執燈跽坐的宮女,神態恬靜優雅,專家根據燈體的銘文,將其命名為長信宮燈。
長信宮燈設計十分巧妙,跽坐的宮女一手執燈,另一手的廣袖似在擋風,實則暗藏玄機,長信宮燈之所以能夠聞名天下,不僅僅是因為其年代久遠保存完好,宮燈利用虹吸的原理,燭火點燃時產生的煙氣自然上升,通過虹吸管進入內腔,即“宮女”的體內,煙氣遇到燈壁冷凝沉降,落于底座,環保功能絲毫不落后于現代。通過一盞宮燈,我們可以看見祖先的智慧。更因為它的虹吸設計令人嘆服。以長袖為外形而內里中空的虹管,用以吸收油煙,既防止了空氣污染,又有審美價值。
當小灶看到長信宮燈的原理的時候,不得不感慨一句——真像啊!
與長信宮燈非常相似,
集成灶使用的是側吸下排的原理,通過風輪將油煙吸入煙腔,油煙在接觸到導煙板、風輪、煙腔壁后分段冷凝,最終油滴、煙塵顆粒落入集油盒,而二氧化碳等氣體則通過排煙管排出。而比宮燈更先進的,是集成灶配備了電機,能夠更主動更強勁地將油煙擁入懷中,油煙凈化率高達99.96%。
漢代沒有電機,所以使用了虹吸下排的方式,我們后人將其進化成了側吸下排,從最初的被動引導煙氣發展為主動吸收油煙。科技發展之后,有誰能否認集成灶與長信宮燈之間的異曲同工呢?